广州大剧院grg材料巧妙运用
扎哈·哈迪德的建筑作品丰富, 其中广州大剧院也是这位设计师设计的,其中grg材料巧妙运用。广州大剧院是建筑设计大师—扎哈·哈迪德女士在亚洲建成的大型项目,也是她本人设计生涯中剧院类作品。她个性的设计风格,从不被传统所累。走进大剧院室内,这样的感受更加强烈。
一般的剧院会包含一个1000座以上的观众厅及400~600人左右的多功能厅(俗称小剧场),这样基本能满足各类的日常演出。广州大剧院1800座观众厅 兼容了歌剧、舞剧、芭蕾舞剧、戏曲、音乐演奏等多项演出功能,而400座的多功能厅则兼备室内音乐、小型话剧、曲艺、新闻发布和演员排练等多项功能。一般 剧院的建筑形态往往会将这两种观演厅包容在一座建筑中,规模宏大的国家大剧院更是将大剧院、交响乐厅、戏剧院包容在一个庞大的巨蛋内,扎哈设计的广州大剧 院则将其分成两个建筑单体,恰好由于体量的原因,形成两块大小不等的“石头”。大“石头”内是1800座的大剧院及其配套,小“石头”内则为400座的多 功能厅。扎哈的作品用色也很有个性,基本上是黑、白两色(作为中间色的灰色基本上也是取自质朴的材质本身,比如素混凝土等)。在本项目中,大“石头”外观 是黑色,与室外紧密相连的室内则是黑地黑顶白墙;小“石头”外观为白色,与室外紧密相连的室内则是白地白顶黑墙。一黑一白,一大一小,在珠江新城片区中独 步,在高楼林立之中发出绝响。
不同视角的外立面图
主入口
剧 院的观众厅在视线分析上,需要将观众坐席坡状排列,以达到每席的良好观看效果,所以从舞台边前排坐席到最后一排坐席的高差就相等于平时的一层楼了。一般 剧院的做法是将主入口设在二层,由最后一排顺坡而下进入各自的坐席。例如上海大剧院就是通过又宽又大的室外大台阶拾级而上的。扎哈在这方面的处理也是别出 心裁的,巧妙地将二层以下室外空间处理成草坡,观众是通过室外缓缓的坡道,漫步进入二层主入口的,与体量惊人、面积庞大的大台阶相比,少了些许生硬,多了 些许趣味,并将一黑一白,一大一小两块“石头”巧妙地安放在草坡上,真可谓浑然一体,意趣天成。
大剧院
大 石头内的大剧院,总建筑面积达59422 平方,其中包括一个1800座的观众厅及设备用房、演出用房、芭蕾舞排练厅、歌舞剧排练厅、乐队排练厅、录音棚、餐厅以及行政管理用房等。该建筑地下四 层,地上七层。地面一层主要为观众次入口、贵宾主入口、演职人员入口以及道具布景装卸口等,观众主入口设在二层。
二层主入口前厅
二 层主入口前厅也是俗称的“大堂”, 是大剧院魅力的主要空间之一,按照扎哈的设计理念,用颠覆传统的做法,将室内室外界限模糊,借助大面积的玻璃与室外景观内外交融,延续建筑外观灵动流 畅的设计风格,室内仍以充满视觉张力的做法来处理墙面与廊道,构成功能交织、景观渗透的动态空间,成为观众在欣赏演出之前感受艺术氛围的场所。这种桀骜不 驯、充满激情的空间设计理念,完全摆脱了以往司空见惯的横平竖直的传统做法。由于扎哈是当今为数不多的“纸上谈兵”的建筑大师,在当时建成的作品少之 又少,散落在西班牙马德里、德国沃尔夫斯堡、奥地利茵斯布鲁克等处,建筑体量都没有广州大剧院大。在已完成的作品的室内设计中,大量使用的是素混凝土,小 部分使用的是实体面材(该材料可塑性强,表面质感好,但由于是B1级材料不能满足中国的消防要求,且由于热胀冷缩的原因,需每隔5 m左右留一条伸缩缝,而广州大剧院的室内由于设计构想的光滑无缝的创新效果,并不适合用这种材料来实施)。为了将扎哈的作品落地生根,扎哈的团队与中国的 建设者们通过苦苦思考积极探索,终于走出了一条新路,实现了大尺度、流畅、扭动且表面光滑无缝的大体块构成。实现这一梦想,主要是选用了一种新颖的声学材 料:预铸式玻璃纤维加强石膏(简称“grg”),该材料能满足设计者的创意要求,可塑性强,能实现自由曲面,且具有较好的强度及抗冲击力,不易变形,干湿 收缩率小于0.01%,会呼吸,重要的是属于A1级防火材料,在公共空间采用完全符合消防规范要求。